您的位置:首页>资讯详情

天生降才——贝多芬

发表于 2021-06-10 08:50:38 来源:互联网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他是一个碌碌无为、嗜酒如命的人。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倍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因长兄夭折而亡,贝多芬因此成为了长子。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从没对家庭和和气气过,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还把自己的名字给了他。但是当小贝多芬3岁生日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钢琴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

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一直喝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像一个神童父亲,于是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像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音乐神童

他的母亲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这种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从小就有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的愿望,于是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他打骂贝多芬迫使贝多芬从四岁起就整天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八岁时的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八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凌乱和没有系统的。

学艺

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担任了管风琴师尼福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尼福学习音乐。尼福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尼福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尼福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后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刚开始的时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并让他演奏音乐,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尔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

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贝多芬热爱练习钢琴但是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贝多芬的心无时不充满热情,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1801年贝多芬与比他小十四岁的朱列塔·圭恰迪尔坠入爱河,可是不幸的是因为门第的鸿沟迫使两人分手。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月光奏鸣曲》中。但一年以后也就是到了1802年时朱列塔·圭恰迪尔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在家庭的驱使下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他曾写下遗书。

创作交响曲

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之后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像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柩,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27)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图文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