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资讯详情

AI重构音乐产业?如何理性看待AI带来的全方位冲击

发表于 2025-06-03 16:51:53 来源:中国管弦网 点击量:275

导语

2025年伊始,宇树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因扭秧歌而引起全网热议;DeepSeek横空出世,火爆出圈,不断刷新着广大群众对于AI(人工智能)的认知。随着AI浪潮席卷全球,这一新兴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悄然改变着众多领域的生态格局。

AI 的兴起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冲击。也许,真正的AI时代已经来临。这一场由AI引领的革命,对音乐行业又造成了怎样的变化?

文章内容概览

一、AI浪潮下,传统音乐产业面临的冲击

二、目前市面上主要有哪些类型的AI工具?

三、AI已成大势所趋,如何正确看待这一变化?

PART 01

AI浪潮下,传统音乐产业面临的冲击

近年来,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各行各业,音乐产业也不例外。从音乐创作、制作到传播和消费,AI的影响无处不在。它不仅为音乐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对传统的音乐市场结构以及行业生态带来了巨大冲击

过去,音乐创作主要依赖灵感、技巧和经验。然而,如今的AI已经能够直接生成旋律、和声、歌词甚至完整的音乐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音乐创作的门槛,使得更多非专业人士能够参与其中,丰富了音乐的多样性。然而,在AI带来如此多便利的同时,关于它的争议却从未间断

一方面,AI的创作逻辑往往基于对海量数据的分析与模仿,而非真实的情感体验。它可以精准复现某种风格或流派,甚至模仿特定作曲家的特点,但其作品往往缺乏真正的情感共鸣。这种“机械化”的创作方式可能会导致音乐作品的同质化现象加剧,使当前的音乐市场进一步“快餐化”,削弱音乐的艺术价值与人文深度

另一方面,尽管AI可以“原创”出一首新作品,但这些作品的风格、结构甚至细节往往源自训练数据中的受版权保护的音乐,因此版权归属问题自然就变得复杂起来。例如,美国法院曾裁定,美国版权局拒绝为没有人类参与创作的AI作品进行版权登记的行为是完全正当的,因为其缺乏“人类”的创造性贡献

最后,在就业市场,AI的崛起正对音乐行业的职业生态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引发行业内部的焦虑与变革。首先,AI在音乐制作中的广泛应用正在挤压部分传统岗位的生存空间。例如,传统的编曲、混音、后期等工作通常需要专业音乐人投入大量时间完成,而目前市面上浩瀚如烟的AI工具则可以显著提高这一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因此,许多中小型公司可能更倾向于使用AI来替代部分人工,从而导致相关岗位需求减少。

当然,AI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并非全然是消极的,它也催生了一批新岗位,如AI音乐工程开发、音乐大模型算法工程师、AI音乐运营等。因此,我们需要积极适应技术变革,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在AI时代找到新的立足点

PART 02

目前市面上主要有哪些类型的AI工具?

当前,AI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音乐产业的生态,形成一场兼具颠覆性与争议性的技术革命。放眼望去,市面上的AI工具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类型之多令人目不暇接。我们应当以开放而审慎的态度拥抱这一变革,既要充分利用AI创造的各种可能性,又要保持对音乐艺术本质的思考和探索

AI音乐应用产业报告

图源:量子位智库 分析师:丁乔

AI音乐创作

近年来,AI在音乐创作领域的应用逐渐成熟,从简单的旋律生成到复杂的编曲制作,它不仅能模仿贝多芬、莫扎特等大师的风格创作新曲,还能融合多种流派元素生成独具特色的原创音乐,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创造力。目前市面上的工具主要有:

/ Suno /

Suno可以通过简单的文本描述(如风格、主题或情感等)、图片和视频一键生成音乐,包括旋律、歌词、人声等,支持多种语言,大大降低了音乐创作的门槛,被誉为音乐界的ChatGPT。

/ MuseNet /

由OpenAI开发,能够生成多种风格和流派的音乐作品,支持多乐器组合,多声部合奏,并能根据用户给定的一段音符进行续写

/ Image to Music /

Image to Musi能够将静态图像或视觉内容转换为相应的音乐或声音片段,该工具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图像中的色彩、纹理、形状等要素,并生成与之相匹配的音乐,让视觉与听觉跨界共鸣,为创作者提供了全新的灵感表达方式。

AI乐谱生成

/ NotaGen /

NotaGen是由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联合推出的音乐生成模型,可以生成高质量的古典乐谱。虽然无法直接生成可播放的音频,但能指定乐器的类型以及乐曲的时期、风格等,展现出了极强的专业性

AI音乐制作

/audo studio/

audo studio是一款AI音频处理工具,支持自动消除背景噪音、减轻房间内的回声与混响、语音增强及自动调节音量等功能,操作简单、迅速,与其他专业软件相比自动化程度更高,尤其适合新手或需要快速处理的场景。

AI音乐教育

/ 钢琴巴士 /

钢琴巴士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打造,涵盖AI简线转谱、AI识谱练习、AI读谱测评、AI陪练等个性化功能,帮助琴童实现个性化成长路径

PART 03

AI已成大势所趋,如何正确看待这一变化?

2019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2024年10月,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与浙江音乐学院联合成立音乐AI实验室,共同研究和探索人工智能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方面的应用;2024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通过AI赋能开发个性化的音乐疗愈方案;2024年12月,英国和爱尔兰现代音乐学院将AI引入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并确保这一最新技术能应用到他们的学习与工作中……

近年来,国内外各大音乐学院纷纷布局人工智能领域,这一趋势绝非偶然,而是深刻反映了AI技术对音乐教育、创作与产业发展的深刻影响

/ AI已成大势所趋 /

如今,AI技术对音乐行业的渗透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潮流,与其固步自封,不如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这场创造性革命。唯有主动拥抱变化,以积极的心态探索未知领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这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适应,更需要思维方式的革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引领,从抗拒变化到驾驭变化。

AI在音乐行业中的角色,更像是人类创意的延伸而非替代。它可以帮助音乐人提高效率、拓展创意边界,但最终的表达权仍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

/ AI会取代音乐家吗?/

2024年5月,知名音乐月刊三联《爱乐》发布《AI来了,音乐家会失业吗?》一文(作者葛安娜);2025年1月,文旅中国推出《文旅中国会客厅·AI时代,音乐家会被取代吗?》节目;2025年3月,近千名音乐家为抗议英国政府拟修改的版权法,联合发布了一张特殊的“无声”专辑《Is This What We Want?》……种种现象背后,均折射出当代社会对于AI滥用的担忧

《Is This What We Want?》

图源:专辑官网

AI会取代音乐家吗?当下人们的反思与抗议,恰恰揭示了艺术不可替代的价值。AI本质是工具,而非替代者。因此,或许更值得探讨的不是“取代”,而是“共生”。适应AI并不意味着放弃人类的创造力,而是借助工具让创意更高效地实现。与其担忧AI是否会取代人类,不如思考如何利用它来提升自己的创作效率、拓展音乐的可能性。

AI工具的普及无疑为音乐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面对不可逆的技术浪潮,保持理性的态度很重要。一方面,AI可以辅助创作,极大地提高创作效率;另一方面,过度依赖AI也可能不断削弱自身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工具始终是工具,在享受AI所带来的高效与便利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坚守人文精神,正视其潜在的风险。对于相关从业者而言,适应AI时代的关键在于学会与AI和谐共处、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