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10-08 17:53:45 来源:中国管弦网 点击量:660
许多胖友们刚刚燃起对交响乐的热情,就被它的标题熄灭了,因为很多作品的标题,不仅很长,还穿插着许多专业词汇。
比如,Beethoven:Piano Sonata No.14 in C-sharp Minor,Op.27 No.2。
让人看了就想呐喊——就不能做个标题党吗!
但也有些标题非常善解人意、简洁易懂。比如海顿的《惊愕》,贝多芬的《命运》……
看了标题,大家一下就懂了曲子的意思。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表现了他不惧与命运抗争,顽强拼搏的精神……
然鹅……贝多芬表示——
1、想不到的“假”标题
你知道的什么“扼住命运的咽喉”啊,什么“月光奏鸣曲”呀,这些标题都是假的。
其实贝多芬的作品中,除了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和它的副标题是贝多芬自己取名外,其他的交响曲,包括《命运交响曲》等等,都是别人给取的,有些是出版商为了更好地宣传,有些是同时代音乐家的评价。
同样的,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奏鸣曲,只有《悲怆大奏鸣曲》以及《告别》是他亲自题名。比如《月光奏鸣曲》,不仅标题是假的,我们小学语文书上的那篇课文也是假的。
2、如何理解长标题
写音乐和写作文不同,不需要标题,只要按照作品号排列下去就可以了。
所以有些作曲家写曲子,根本不写标题,再早一些,甚至连序号也懒得写。
而许多作曲家的作品编号,基本是由出版商编排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同一首作品,编号却不一样。
(↑↑↑op.9是作品编号)
不过,一般上面这些是不需要全部翻译的,只需要翻译成——《C大调第一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
也就是用调性+数字+曲式的方法给作品命名。
以开头的长标题为例,我们来翻译这个标题:
Beethoven:Piano Sonata No.14 in C-sharp Minor,Op.27 No.2。
翻译为:
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作品二十七,第二号;
简单点就是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这就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3、也有“真”标题
当然,也有许多作品标题是真的,在浪漫主义时期,许多音乐家开始自己给作品取名,表达自身的情感,具有故事性。
如,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乐《天方夜谭》、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这些曲子都取材于文学和画作。
或者有些曲子直接描绘风景,表达作曲家的感受,比如柏辽兹的交响乐《幻想交响曲》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
贝多芬在这部作品总谱的扉页上写有这样一句话:“感情的表现多于音画”。
说明,在他的创作中,标题只是小case,主要还是看作品的情感。
的确,作曲家的创造力在音乐,而不在标题。
毕竟,音乐本身就已经有完整的内容和逻辑了,这些神级的交响曲若是有了名字,也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会局限它表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