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入人心|巴松点燃音乐热情——中国管弦网艺术家李岚松

2019-09-04 来源:中国管弦网

著名巴松演奏家、教育家

中央音乐学院巴松教授、博士生导师、管弦系副主任

中国大管学会会长

中国爱乐乐团首席巴松

北京国际巴松艺术节总监

中国管弦网-巴松艺术家

 

与巴松结缘

李岚松老师五岁跟随其父亲沈阳音乐学院的手风琴教授开始学习手风琴,小时候,他并不喜欢手风琴这个专业,不愿意练琴,但还是一直学到11岁。突然有一天,李岚松和父亲提出不想学手风琴了,想换个乐器学。但那时他也不知道想换什么乐器学,因为隔壁邻居在吹巴松,李岚松和父亲说,想改学巴松。

李老师笑称:“如果我这个邻居是吹别的乐器,比如吹唢呐,吹竹笛,我没准儿也想学那个。当时感觉不学手风琴,学什么都可以。但那时候我还不知道那种乐器的名字是什么。”

父亲带着李岚松去了解邻居吹的究竟是什么乐器,看完后,父亲说:“你好好学,我就给你找个老师!”

就这样,11岁的李岚松改学了巴松,一年以后考上了沈阳音乐学院附中,跟随贾英老师学习,1986年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戴云华老师。

 

学生参赛时的小插曲

对李岚松老师来说,2014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那年李老师准备带四个学生去法国斯特拉斯堡参加巴松比赛,出发前,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前行。但他依然心系学生,在家每天给学生打电话询问比赛情况,当学生告诉他:“老师,我们进入复赛了!”的时候,李老师非常激动。“对我们来说,能去参与比赛,进入下一轮竞争,是非常不容易的。”李老师赶忙祝贺几位同学,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第二天我又和学生打电话,他们告诉我:‘老师,我们进入决赛了。’哎哟!当时我就高兴得疯了,因为进入决赛就确定能有名次,已经高兴得不行了。”

结果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在李老师忐忑的等待中,两天后学生打电话告诉他,获得了比赛第一名!

“当时我正高兴呢,结果颈椎病突然发作,咣当一下就躺地上了。颁奖时也闹了乌龙,因为国外发奖,都先从第一名开始颁奖,然后发第二名,第三名。但在中国,都是先发第三名,接着才是第二名,第一名。他们一开始以为自己拿的是第三名,结果组委会的主席问,‘你们得了第一名也不高兴吗?’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得了第一名,才特别开心,特别高兴。”

 

国内巴松事业的欠缺

李岚松老师认为,国内巴松事业的欠缺主要在于生源。他打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方:每年找学生就像捞鱼似的,今年鱼大一点儿,明年鱼小一点儿。找不到优秀的学生,自然也就无法提高巴松的影响力了。由地区老师培养出优秀的学生,送到优秀的学校、送出国去学习,这种选拔学生的步骤是十分重要的。

 

前景与展望

李岚松老师

“巴松的前景非常好,因为它已经不冷了,现在考试也不比黑管(单簧管)少了。”说到这个,李岚松老师充满了希望。不过,值得重视的是存在的问题同样也不少。

比如基础教学的问题。教基础的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学的很好,有的吹的简直就是歪瓜裂枣,没法听。

因此,这些老师也应当进行相应培训,学习正确的教学方法。有些老师对学生要求严厉,却不要求自己。学生没有吹好,老师会找各种理由,运气不好、手气不好、不用功、文化课重等等。他从来没有说自己教导学生的方式、方法不合适,或者没有思考学习巴松、吹奏巴松的经验怎么传授给学生。

好的老师把学生引到正确的轨道上,而差的老师则会导致学生误入歧途,花同样的时间却没有相应的效果,甚至背道而驰,所以老师非常重要。希望教基础的老师都能以正确的态度和相应的经验来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在良性的、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对学生的忠告

练习巴松时,一定得轻松地吹起来,不能使蛮劲,因为我们都是靠巧劲来吹奏巴松的。如果一味靠着蛮力去吹奏,那肯定是不对的。另外口形、站姿、呼吸、手指等等,这些都是初学者应该注意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把握上述内容,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最最基础的练习一定要把握好,练不好是不能继续下去的。其次,贪多嚼不烂。巴松的练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并非一日之功。但是现在由于考级升学,孩子不得不一口吃成个胖子,演奏起来反而特别紧张,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李岚松老师虽然不赞同这种学习方法,但对现状也只能表示无奈。

巴松现在的发展前景还是很不错的,水平也能和国际上相接近了,已经有参与国际大赛的资格了。过去,都没有和外国友人一起比赛的机会。不过,虽然水平达到了,但是学生参加比赛的经验还不够,希望国内能有更多的比赛,给学生们更多积累比赛经验的机会。

李岚松老师巴松演奏视频

运营支持:中国管弦网 |苏ICP备15005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