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20日 点击量:958
卢恰诺·贝里奥(Luciano Berio,1925~2003)生于意大利奥内利亚,从小随父学习音乐,后入米兰音乐学院,1950 年获该院作曲毕业文凭。同年,与美国歌唱家伯布丽安(Cathy Berbelian)结婚(伯布丽安有着高超的声乐技巧,贝里奥有些很著名的作品是受她歌喉的表现力的启发而专为她创作的)。1951年,贝里奥前往美国坦戈伍德参加意大利作曲家达拉皮科拉(LuigiDallapiccola,1904~1975)在那里开设的现代音乐课程。通过这次学习,使他从早期创作带有斯特拉文斯基影响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如《圣母颂歌》,Magnificat,1949)转向序列音乐(如《室内乐》,1952)。从此,他在创作中不断采用各种激进的现代手法。1953 年,他在达姆施塔特暑期班结识了布列兹、施托克豪森等人,给他的创作带来了进一步的影响。如管弦乐《哈利路亚Ⅱ》(1956~1958),可看出与施托克豪森的《音群》(Gruppen)之间的联系;《寺院协奏曲》(TempiConcertati,1958~1959,为 4 件乐器和室内乐队而作),采用了布列兹那种复杂的序列结构。1955年,贝里奥在马德尔纳(Bruno Maderna,1920~1973,意大利作曲家)协助下,于米兰创立了意大利第一个电子音乐实验室,使实验室实际上成为意大利现代音乐活动的中心。作曲家本人的电子音乐作品有《突变》(Mutazioni,1955)、《主题》(Thema,1958)等。
贝里奥的创作反映了现代音乐各种重要倾向和流派,并且有他自己的特点:结合了意大利的抒情性。但是,作为战后意大利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作曲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对人声的独特处理。他对语言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曾写过一些最著名的所谓“新人声音乐”(new vocalism)作品。在这种人声音乐里,不求词意,但求音调;而音调又是非歌唱性的。无论使用歌词或将歌词分解成语音的声音,作曲家都是把人声作为纯粹的音色来对待;这种音色可以与其他乐器音色相结合,但又不同于乐器等音色,它总会带着某种非限定的词义的暗示。如录音带音乐《面容》(Visage,1960),是为广播演出而写的,使用了人声和电子音响。作曲家说,这是一部“从未被写下来的‘戏剧’的音带”。它除了一个单字,即parole(意大利文中是“词”的意思),是被清楚地发音以外,没有任何有实义的言语。在电子音响配合下,通篇都是各种人声,从哭到笑,从喘气到尖叫,从模仿特定语言的音调变化到患有“失语症”等等。又如为人声、竖琴和打击乐而作的《环绕》(Circles,1961)是另一首用不寻常的方法处理人声的作品。它采用了美国诗人肯明斯(E.E.Cummings,1894~1962)的诗歌,但不被清楚地叙述出来,相反,单词中的母音和辅音都被断开。
在这里,人声与乐器声、说与唱、语言的音调和实义,都交融在一起,互相环来绕去。有时,人声模仿乐器;有时,乐器模仿人声。贝里奥为了发现和探索各种乐器的新的音响,曾创作了被称作“系列”(sequenza)的一系列独奏作品,如《系列Ⅰ》(1958,为长笛而作)、《系列Ⅱ》(1963,为竖琴而作)、《系列Ⅲ》(1966,为女声而作)、《系列Ⅳ》(1966,为钢琴而作)、《系列Ⅴ》(1966,为长号而作)、《系列Ⅵ》(1967,为中提琴而作)、《系列Ⅶ》(1969,为双簧管而作)、《系列Ⅷ》(1975,为小提琴而作)、《系列Ⅸa》(1975,为单簧管而作)等,至1995年为止,已写到第15首。其中,《系列Ⅴ》要求长号演奏者连吹带哼,吹、哼互相呼应,甚至同时进行,有时,则要求不带吹嘴演奏,或拍打乐器本身等等。作曲家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差异》(Diferences,1958~1959,为5件乐器和录音带而作)、戏剧音乐《经过段》(Passaggio,1962)、《交响曲》(1968)等。《交响曲》为8名歌手和管弦乐队而作,被认为是60年代末很有意义的作品之一,也是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1963~1972年期间,贝里奥移居美国,先后在哈佛大学、朱丽亚音乐学院任教。他在朱丽亚建立了一个室内乐团,自任指挥,专门演出现代作品。1972 年回到意大利,1976年任罗马爱乐学会艺术指导。
图文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